专注于高等教育
科普综合平台
常识哲学是以人类普遍认知和直观判断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强调常识在认知、道德和形而上学中的核心作用。以下是关键要点:
常识哲学认为常识是理性人普遍拥有的、无需专门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念,包括对世界的直观感知、道德判断和因果关系的基本理解。
代表人物与理论
- 托马斯·里德: 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常识是认知的核心,反对休谟的怀疑论,强调直观判断在辨别对错中的基础作用。 - 中国清代以前
- 普遍性:
所有理智正常的人都具备常识,具有最大程度的共同性。 - 直接性与明晰性:常识通过直观感知和经验获得,无需复杂推理即可理解。
- 捍卫者观点:
认为哲学应基于常识,通过检验常识来确立理论,强调其实践价值。 - 批判者观点:主张哲学应超越常识,通过理性分析否定常识的局限性,代表理性主义传统。
涉及形而上学(如存在本质)、认识论(知识来源)、实践哲学(道德与行为)等,为理解世界和人类行为提供基础框架。
总结:
常识哲学通过强调普遍认知和直观判断,为哲学思考提供根基,但需与理性批判相结合,以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