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高等教育
科普综合平台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录取者分为不同等级,具体名称如下:
一、科举制的整体结构
院试
- 由地方学政主持,考中者称为“生员”或“秀才”,属于科举的入门级考试。
乡试
-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
- 由礼部主持,举人参加,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
- 由皇帝主持,贡士参加,录取者统称“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各阶段录取者称谓
| 阶段 | 录取者名称 |
|--------|------------|
| 院试 | 生员/秀才 |
| 乡试 | 举人(解元) |
| 会试 | 贡士(会元) |
| 殿试 | 进士(状元/榜眼/探花) |
三、补充说明
进士及第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可直接授官。
会试和殿试的名称因考试时间不同而得名,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是传统称谓。
通过殿试后,进士还需接受皇帝策问,成绩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以上信息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涵盖科举制的核心内容与录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