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高等教育
科普综合平台
录取投档数涉及两个核心概念: 投档数和 录取数,二者共同构成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指标体系。具体含义如下:
一、核心概念解析
指省级招生部门根据高校招生计划,按考生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后,提供给高校的档案投递人数。 - 计算方式:
通常为招生计划数的1-1.2倍,例如某高校计划招生100人,投档数可能为100-120人。 - 作用:反映考生竞争激烈程度,投档数越高,竞争越激烈,录取率越低。
指高校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即达到投档线且符合该校专业要求并完成录取流程的考生总数。
二、两者关系与意义
录取率计算:
录取率 = 录取数 / 投档数。例如,某高校投档120人,录取80人,则录取率为66.7%。- 竞争压力评估:投档数与录取数的差距越大,说明该校录取门槛越高,竞争越激烈。- 志愿填报参考:考生可通过对比投档数与录取数,判断自己被目标院校录取的可能性,调整志愿策略。
三、补充说明
分数线与投档数的区别:
投档线是省级统一划定的最低成绩标准,考生需达到该分数才能被投档;
录取数是高校在投档后实际录取的人数,可能因专业、志愿顺序等因素调整。- 多批次录取的影响:
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本科、专科等多批次录取,不同批次的投档数和录取数需分别统计。
通过理解投档数与录取数的关系,考生可以更科学地规划志愿,高校也能更精准地控制招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