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高等教育
科普综合平台
以下是关于“束”字的记忆方法总结表格,结合字形演变、字义解析及联想技巧,帮助高效记忆:
记忆维度 | 具体内容 | 关联解释与联想 | 参考来源 |
---|---|---|---|
字形拆解 | “木”+“口”结构 | “口”像绳子捆住“木”(树木),象征捆绑动作 | |
字源演变 | 甲骨文→金文→小篆 | 甲骨文:两头扎紧的包袱;小篆:明确“囗”绕“木” | |
核心字义 | 1. 捆绑(束发、束缚) 2. 限制(约束、管束) 3. 量词(一束花) 4. 整理(束装) | 动作→结果→单位扩展 | |
五行属性 | 金 | 金属坚硬可约束他物,呼应“束”的限制义 | |
笔顺口诀 | 横、竖、横折、横、竖、撇、捺 | “一木被口围”:1251234(笔顺编号) | |
常见组词 | 结束、花束、束手无策、无拘无束 | 结合动词/名词用法记忆 | |
文化联想 | 1. 古代“束脩”指学费(十条干肉) 2. 姓氏读shù(如晋代束皙) | 历史故事加深印象 | |
对比记忆 | “束”vs“困” | “束”捆部分(树干),“困”全包围(整树) | |
谐音联想 | “束”音同“树” | 想象用绳子“束缚树木” |
动态联想:想象给树木绑绳子的场景,动作与结果结合。
成语造句:如“束手无策”→手被捆住无法行动,强化字义。
字形绘画:画出“木”被“口”环绕的简笔画,视觉化记忆。
通过表格中的多角度关联,可系统掌握“束”字的形、音、义及文化背景。如需进一步了解其衍生字(如“速”“整”),可参考“束字家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