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高等教育
科普综合平台
自考过程考核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平时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与国家统考笔试成绩结合,形成最终成绩。具体说明如下:
一、基本定义
过程考核是经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综合评价方式,旨在改变传统“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国家统考笔试成绩”双维度评价体系,全面考察考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及知识掌握情况。
二、主要作用
通过允许部分课程免考(如公共课)或减少统考分数要求(如统考成绩占比降低),降低整体考试门槛,使更多人有机会通过。
强化过程管理
考核考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等学习行为,促进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增加通过机会
即使统考成绩不理想,考生仍可通过过程性考核积累分数,提升总成绩达标概率。
三、考核方式
分阶段评价
- 基础课程阶段: 通过4次作业和2次考试进行量化评分。 - 专业课程阶段
- 过程性成绩:
由出勤率(10%)、作业成绩(10%)、期末考试(10%)和过程性考核成绩(30%)按比例合成。
- 总成绩计算:过程性成绩与统考成绩按7:3比例加权合并。
四、地区差异
不同省份对过程性考核的权重设置可能不同。例如:
福建省:过程性考核占30%,统考占70%;
其他地区:可能采用类似4次作业+2次考试的结构,但具体比例需以当地最新政策为准。
五、改革意义
通过引入过程性考核,自学考试更注重学习能力与持续发展,有助于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以上信息综合了全国范围内的政策解读与实践案例,为考生提供了全面的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