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高等教育
科普综合平台
在古代,出国(尤其是跨国旅行或官方交流)的资格和条件受到严格限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人群:
一、官方使节
主要由国家派遣执行外交任务,如谈判、结盟或进贡等。这类使节通常为高级官员或专门的外交使者,需持有“节”“符传”“过所”等官方通行证件。
身份保障
使节享有外交特权和身份保障,通常配备车马、银两等行囊,并由官方提供食宿。例如唐朝时期,留学生由鸿胪寺管理,享受与本土士子同等的待遇。
二、官方选派留学生
教育交流目的
唐朝时期,政府通过鸿胪寺接收和管理留学生,主要在国子监六学学习,成绩优异者可参加科举考试并成为官员。
政府资助
留学生由政府提供食宿、四季服饰等资助,体现了当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三、特殊历史人物
箕子
商朝末年文丁之子,因政治理想迁居朝鲜,建立“箕子朝鲜”,是古代中国对外扩张的先驱。
赵佗
秦末南越国创建者,原为秦将,后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
四、普通百姓
严格限制
普通百姓因交通、通讯不便,且需承担徭役或税赋,通常无法自行出国。
极少数特例
若因商贸、宗教等特殊目的,部分百姓可能获得官方许可,但需提供担保并遵守严格限制。
五、证件与限制
通行证件: 如周朝“节”、汉唐“符传”、宋代“公据”等,相当于现代护照,需注明身份、目的地、任务等信息。 限制条件
综上,古代出国主要限于官方使节、留学生及少数特殊人物,普通百姓因制度限制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