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高等教育
科普综合平台
在数学作业成本分配中,通常采用作业成本法(ABC成本法)进行分摊。该方法通过识别作业、分配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将成本精确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具体步骤如下: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步骤
将作业活动进行分类,例如设备检修、人工操作、管理费用等。
确定资源动因
资源动因是驱动作业发生的因素,如设备使用次数、工时、检修次数等。
分配资源成本到作业
根据资源动因,将总资源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中。例如:
- 设备检修作业承担总成本的60%(如60,000元),手工加工作业承担40%(如12,000元)。
确定作业动因
作业动因是衡量作业消耗资源的指标,如单位产品检修次数、工时等。
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
根据作业动因,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例如:
- 智能制造产品承担设备检修成本的80%,手工加工产品承担20%。
二、具体分配示例
假设有以下数据:
总成本:100,000元
设备检修作业成本:60,000元
手工加工作业成本:40,000元
智能制造产品作业动因:100次
手工加工产品作业动因:50次
总产量:200件
分配设备检修成本
- 智能制造产品:60,000元 × (100次 / (100次 + 50次)) = 40,000元
- 手工加工产品:60,000元 × (50次 / (100次 + 50次)) = 20,000元
分配手工加工作业成本
- 假设手工加工产品直接成本为20,000元,则总成本为40,000元(已包含在设备检修成本中)。
汇总产品成本
- 智能制造产品总成本:40,000元(设备检修) + 直接材料/人工成本 = 60,000元
- 手工加工产品总成本:20,000元(设备检修) + 直接材料/人工成本 = 40,000元
三、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动因:
动因应与作业成本高度相关,例如工时、次数等。
需准确记录各作业的成本和动因数据。
定期审查成本分配合理性,避免资源浪费。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更精确地分配数学作业成本,提升成本管理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