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高等教育
科普综合平台
关于数学活动提问策略的撰写,可参考以下结构与要点:
一、提问设计原则
每个问题需服务于特定教学目标,如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培养运算能力或激发探究兴趣。
科学性
问题表述需准确、清晰,避免模糊或歧义,确保幼儿或学生能理解要求。
艺术性
通过趣味化、情境化的问题设计,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用“左耳朵和右耳朵是好朋友”引导学生观察身体部位关系。
二、提问技巧
分层提问
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设计问题:
- 知识水平:回忆已有知识(如“左手能做什么”);
- 理解水平:分析比较(如“球体与圆柱体有何不同”);
- 应用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估算购物总金额”)。
启发式提问
通过引导性语言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例如:“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思考转化策略。
情境化提问
创设生活情境,如模拟购物场景提问“找零需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增强问题实用性。
三、提问实施策略
多样化提问方式
结合点名、分组、自问等多种形式,避免单一问答模式,例如:“小组讨论:如何用图形表示分数?”。
关注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问题难度,基础较弱者可先回答简单问题(如“9.87与9.90谁大?”),再挑战较复杂内容。
引导反思与拓展
提问后鼓励学生总结规律或提出新问题,例如:“我们今天学了哪些比较方法?还有其他图形需要比较吗?”。
四、评价与调整
观察反应: 注意学生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及回答质量,及时调整问题难度或方向。 反馈调整
通过以上策略,可有效提升数学活动的趣味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